政治清明新常态是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必须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为统领,紧跟政治清明新常态的风向标,紧随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大气候,紧抓政治清明新常态的着力点,全面、全力、全程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
“四势共振”:政治清明新常态的“风向标”
十八大以来,我党着眼于政治清明新常态的营造,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治清明新常态呈现出“四势共振”的“风向标”。
法治思维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不成熟市场经济环境熏陶下,一些领导干部在长期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形成了目无王法的心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和法治建设,时刻铭记“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强化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牢牢把握“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那些把党纪国法视为“捆自己的绳子、关自己的笼子”的领导干部逐步转换思维,开始学法、守法、用法、尊法,加强修养、心怀百姓、甘当公仆、自觉践行起“三严三实”。
腐败治理的气势。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有选择地清理腐败行为,对一些腐败行为的治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结果腐败现象和行为不知不觉已滋生蔓延到让人麻木不仁、见怪不怪的地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横下一条心”的态度掀起一轮反腐旋风。查案力度之大、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危害我党生死存亡的腐败“毒瘤”“顽疾”正逐步被毫不留情地清理,政治肌体日益得到净化。
作风建设的声势。作风和风气是政治生态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官员和民众对政治生态最切身的感受。“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作风不仅反映党员干部的状态和本质,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望与形象,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央狠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等措施相继出台,对干部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压态势下,当前作风建设的“拐点”已经出现,大吃大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会所消费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与微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风气为之一新,干群为之一振。
制约监督的强势。政治生态关键的因素是权力,权力的产生、分配、使用规则是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规则。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和个人利益至上信念的驱使,一些人奉行以潜规则对待权力,把权力放进“暗箱”中操作,躲避公开监督,让公器沦为私人谋利的工具。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公开民主的干部选拔机制,使权力阳光运行的范围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展。同时,公民个体的权利意识、监督意识也日渐增强,他们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公权力实施监督制约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四求叠加”: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大气候”
当前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呈现,既是政治生态强烈的内生需求使然,也是外在的国际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环境、政党治理“四求叠加”的“大气候”营造的必然结果。
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政治清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不受监督的权力必会产生腐败”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缺乏规矩秩序的政治生态往往滋生严重的贪腐问题,对一国的国际形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国家都在改革制度、机制、体制,探索和创新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办法。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态建设有败有成,但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将政治清明视为国家发展的长远追求。那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提供了借鉴。
市场经济的强烈需求。市场刚刚培育时,市场资源配置行政化,不仅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双低下,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市场与政府合作产生的新腐败,恶化了政治生态。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建立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竞争市场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个环境除了自身的规则再造生长外,更需要斩断为了私利不断伸向市场进行无理干预的“腐败之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和平等性都在各个方面消解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合理传统与规则,激发平等法治、廉洁自律的经济交往行为与权力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的普遍诉求。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的分化与整合,塑造出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追求,平衡这些需求,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政治清明环境。政治清明能够有效抵抗社会生态中的不良风气,并通过其示范效应带动社会良性发展。在一段时间中,社会上许多人以财富多寡、社会地位高低来评估自己和他人,为了彰显财富而比富斗阔、奢侈浪费,为了炫耀权力而颐指气使、违法乱纪。这种氛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社会环境优化的诉求对政治环境净化提出了新要求。
政党治理的紧迫要求。风气不正必然会削弱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削弱共产党的权威性与执政基础。为了进一步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造福于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政党治理已是首要之务。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制度治党则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而突出强调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关于从严治党方法途径的新论断,开启了政党治理的新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带下,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又敢抓敢管、认真负责。
“四维同进”:政治清明新常态的着力点
以法治理念积极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需要坚持多策并举、多元治理、重点突破,将以下四个维度作为着力点。
营造政治清明文化新常态。营造政治清明新常态,就需要从根本上建设政治清明的文化,确保原则和制度得到普遍遵守。建设政治清明的文化,必须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政治清明文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中清明文化资源的开发,在传承中提升我们对自身文化特色的自觉、自信和自尊,在改进中强化清明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运行机制。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丰富清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清明文化的传播载体、方法和手段,切实增强清明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为政治清明新常态营造提供良好的文化动力。
营造政治清明行为新常态。行为作风是政治清明新常态营造的“活化形态”。在当前的现实政治生活实践中,人们诟病最多的正是领导干部行为作风上的问题。要整治作风问题,就要树立法治理念,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法治手段形成明确的行为模式,保持行为作风建设的长久性与稳定性,确保领导干部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下养成长久自律的行为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治理举措,推进作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双向并举。要建立传导约束压力机制,以严格的制度执行来传递约束压力,切实增强广大干部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始终绷紧作风建设之弦。
营造政治清明制度新常态。制度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把人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借助其明确性和强制性特点,制度能够通过规范程序来塑造人的行为模式,进而形成对权力的制约。当前,我们的政治生活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等方面还有不少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要以法治理念为指导、法治体系为依据,大胆改革创新,找准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环节,大力推进权力分解、权力制约的制度创新,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在监督的环境下行使,形成不敢、不能、不易、不需、不愿腐的制度约束,逐步养成领导干部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营造政治清明组织新常态。组织是政治清明新常态的基本载体,组织结构优化和组织的用人导向是政治清明新常态营造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规则上优化组织结构,从功能上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形成各种政治组织之间以及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结构模式,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政治生态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机制,将选人用人真正明确在规章里,落实在制度上,运行在法治轨道中。
上一篇:有效服务“四个发展
下一篇:议政王大臣会议起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