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其实,就人的精神性存在而言,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对一般人来说,我们从他的阅读范围上,就能判断他的精神品级。靠本能生活、靠原始的感情生活还是追求理性的生活?读书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读书在党校,其意义和作用更加特殊,值得有心者深思细查。
党校应该是一种思想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党校学员和教职员工如何看待读书,不是个人私事,而是涉及治国理政的政治问题。因而,警惕、反对错误的读书观,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是必须明确的。如读书做官论,有一些人,从功利的目的出发读书,读书为的就是能做官。“学而优则仕”“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法,便是此类功利论者的画像。如今的各种学历学位批发现象,一些盲目的出国、出境培训,似乎都有此嫌。还有一种读书万能论,主张半部《论语》治天下,尽信书,在书本的教条中寻找现实问题的终极解决办法。此论既有历史传统,又有“任性”的市场。持论者多为教条主义者和复古倒退派。对我们来说,应该确立读书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的观点。正如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党校人读书,要强调读书过程中书与人的互动,要以人为主。人读书还是书读人?当然是要提倡人读书。正如俗语所言,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别人可以替你烧菜,但却无法替你吃饭。读书有没有用,如何用,并不取决于书,归根到底取决于你自己。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读书要有利于党校功能的发挥和党校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是党校的使命所使然。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借鉴间接经验。人是一个问题机器,应对问题,间接经验可以提供方便有效的应对模式。人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治国理政就无从谈起。读书之道无他,贵在能变化气质。人无贵贱,学无止境。“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圆周越大”。知知与无知的辩证法,才能有所畏惧,有所畏惧,才能理智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才能安身立命。一个成熟领导者的气质的养成,如遵法规,知分寸;合时宜,懂进退;守纪律,有主见;欲人敬,先敬人;智慧、忠诚、勤勉、廉洁等素养,都需要“书底子”。
读书的状况还影响党校的品位,是党校有没有魅力、能不能树立榜样的大问题。党校人如何读书,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如果为读书而读书,学富五车,百无一用,就像李白所说的那样“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如此读书,自然就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把一个人变成了有学历、学位的文盲,变成了有生命但却无智慧的知识存储器。只有用心思去读,用智慧去读,用激情去读,才能读出精彩、读出真理,才能将自己读成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干部。党校还要在反对假读书,读假书上做出表率。毋庸讳言,关于如何读书,当前有一种逆向模仿的现象。读书,其实也是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书籍提供给我们的无非是一个思想环境。环境对个性的塑造来自两点:一方面,对环境“模仿心理”,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另一方面,人对环境还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近朱者偏偏黑,近墨者偏偏红。当然,所谓的逆反,也可以是“模仿”,只不过模仿的对象刚好是他身处环境的对立面。读书中的逆向模仿是指近朱者黑,近墨者赤。有些人读书不求正解,却求歪念,读书不为悟大道,一心只在潜规则。这是和党校读书的宗旨背道而驰的,需要警惕和反对。
总之,关于读书,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对我们来说有没有读如在,读书如书在这样一种态度和情怀,其影响,是自不待言的。但愿我们都能有一种求知若饥,求知若愚的读书心态。
上一篇: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下一篇:难忘“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