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即人生在世要“立德”“立言”“立功”,在这三方面永垂不朽。在当今的许多政治家那里,也有一些人在追求所谓的“不朽”。什么是这些人所追求的“不朽”呢?简单说来,就是他个人能够被后代人记住不忘,并且代代相传,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个人的英名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里。这就是说,“不朽”的实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古代群众对清官态度的一些资料比较有研究价值,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关于海南岛的五公祠的史迹。根据史料记载,海南岛琼山县的五公祠,是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兵备道朱采督建的。朱采为什么要修建这个五公祠?“五公”者何许人也?据说,朱采当时修建此楼,是为了纪念唐、宋两朝贬谪到海南岛上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宋朝大学士李光、胡铨。据有的材料介绍说,在建五公祠之前,海南岛的老百姓就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五公了。
为什么海南岛的老百姓对这五位朝廷大官如此敬仰呢?简单一点说,就是由于此五公被朝廷“下放”到这个“天涯海角”之后,与当地的老百姓同甘共苦,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为海南岛的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些贡献,因此,他们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据说,李德裕在崖州居住的一年中,见当地人多为文盲,他先学了黎语,又亲自设学教黎人汉语;胡铨在海南岛的十年中,也曾办学传播中原文化。所以,海南岛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对他们总是念念不忘。同时,他们的这些事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以下一副楹联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海南人民对此五公的真挚崇敬: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
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人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些大官到了海南岛这样的穷乡僻壤后,身处逆境,为什么能与老百姓建立起感情,还能为他们做一些实事,并且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呢?我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周围,来到了最普通的老百姓中间。没有了高官厚禄,没有了荣华富贵,过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这样,他们就完全变成了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员,可以说是与当地老百姓同甘共苦了。而且据有的材料记载,他们中有的人,生活甚至比一般老百姓还要艰难。这种地位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感情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感情上的根本变化,有了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老百姓才把他们真正看作是自己中间的一员。
可以看出,这种感情的变化,对于此五公形象的改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而这种感情的根本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特殊的政治经历,即从皇帝身边下到最基层,真正来到普通的老百姓中间,历经坎坷,备感社会炎凉,与老百姓患难与共。这样,老百姓就把他们看成了自己中的一员,因此,他们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获得了永生。回顾漫漫的历史长河,如果仔细品味一下这些千古风流人物之是非成败和历史结局,在现实政治激浪的冲击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政治哲学的真理:对于政治家来说,不朽只在百姓中。
我们党一贯提倡干部与群众应该是一种鱼水关系,要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成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长期以来,这种光荣传统不断地得到了发扬。我们党的传统经验本身揭示了这样的真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老百姓,始终是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领导们的成功之本和智慧之源,而政治家的命运升迁,他们作为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是拥护还是反对。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与此相反的政治现象: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形成了一种与“向下”的精神相反的精神,即“向上”的精神。他们心里想的主要不是为老百姓做实事,“孜孜以求”的却是更多地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电视的屏幕上、会议的主席台上。在他们看来,这是使自己“不朽”的根本途径。但是,这种一心“向上”的做法,恰恰使他们更快地被老百姓忘掉。因为,他们的这种追求,造成了与老百姓在感情上的对立,所以,他们在政治上与老百姓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事实证明,不管是什么样的领导者,如果他们的眼睛里没有老百姓,那么,老百姓的心里也就没有他们。
在有些人看来,不朽者应该是“伟人”和“完人”,所以,不少的人总是在为自己树碑立传,千方百计来“提升”自己的“伟大形象”,突出自己的“功绩”、掩盖自己的过失。其实,那些不朽的英雄并不一定是所谓的“完人”,而那些流传下伟大思想的人,不一定是什么“大人物”。但是,他们的卓越贡献,却能够在文明史上铸就不可磨灭的一页。有许多群众领袖,他们在为人民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可能会犯下各种错误,但是,他们由于所进行的开创性事业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彪炳千秋,在人民的心中占据了永远无法代替的位置。
所以,我们说:不朽自在民心。
上一篇:“浅阅读”何以不能替代“深阅读”
下一篇:《瀛寰志略》:在中国发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