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以阅读滋养人生结合人生来阅读

来源:中国人事人才服务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全民阅读已成社会共识,但一些人还没来得及深思熟虑读什么,就开始了从众式、跟风式、一窝蜂式的阅读。有的看畅销书,也有的看别人在读的,还有的看名人推荐的,尤其是对一些经典趋之若鹜,甚至不分年龄大小都拿着同样的书在“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阅读对于人的精神提升不可或缺,以阅读滋养人生,结合人生来阅读,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无疑,勤学要趁早,因为早有早的优势和好处。《字字锦》的作者陆春祥写道,自己七岁的时候背诵过《鲁灵光殿赋》,后来,每隔十年温习一次,一直不曾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如果一个月不去温习,就很容易荒废。再说,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生命是有限的,若能尽早地熟读有关书籍尤其是一些经典可直探人性本源,汲取人生智慧,从而把准人生方向。如国学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有益于青年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更是不可多得的激励警句。
  古语讲,开卷有益。但凡用点心读了的,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收获。有的可能了解了字面意思,有的可能学到了一点皮毛,还有的可能摸到了“大象的一只腿”。但也不排除一点也没搞懂,甚至产生了误解的。那些涉世不深如一张白纸的年轻读者更是如此。如小时的傅斯年,把《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对先生教的“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毫无知觉。就像孔夫子说的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的道理一样,傅斯年有一次听到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匿名揭帖批评别人的同学:“在墙壁上攻击同学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这样使受之者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为必是品性沉沦之端。”这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有许多书籍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和知识结晶的经典艰深难懂,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了的,完全理解它们还要一定的人生积累。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等各有高低,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当下的小青年去读知青作品,就可能与亲历者或距离不远的人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出入。所以,对于同一本书而言,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读。而要真正理解一本书,需要的不仅是读者的语言文字水平,更要对人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在《幽梦影》中,清朝的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这也是曾参七十岁才开始学习,终于名闻天下的原因之一。换言之,读懂作者的思想需要读者走过了一定的人生。
  从字面到历练到全部人生,每次阅读应该都会读出新的感悟。作家孙犁年轻时,倾注了大量的思考去读《聊斋志异》《红楼梦》《庄子》《太平广记》《史记》《二十四史》等古籍。尽管读过多次,但到晚年再次阅读时,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完全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文人笔记、故事传奇都读得津津有味。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他认为首推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虽然其中的神鬼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每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却都触及生活现实,是作者借狐仙之口讲述现实社会中的苦难。有一定阅读经历的读者,都有同样的体会。
  客观上讲,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并非一 一对应。事实上,由于各自的文化层次、思维水平等存在差别,一些年长的人理解不一定就深刻,而年轻的不一定就肤浅。如能读懂当然更好,即便不懂也可以为日后埋下种子。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所以,年轻人也可以多读一些人文社科经典。一些人能够成名成家,就是从小熟读苦读诗书古籍,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思考的关键,是要结合人生感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心善良和审美情韵。1935年红军长征后,因病被国民党抓住的瞿秋白在监狱写的自传《多余的话》中,最后有一句特别精彩的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这么多年来,各界人士、党史研究者、历史学家琢磨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还有人从佛教的观点解读,都不得其解。而《中国担当》的作者辛子在农村生活时做过豆腐,结合人生经历及所受教育,作出了合理如下的解读: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五千年历史进程这个“大磨”当中,就是这么被碎、磨、碾、压、蒸、点化、刀切出来的,是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很白很纯;但是极软,最容易被破坏,被“吃豆腐”。所以,自视为中国传统“士人”的瞿秋白讲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话,那么,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辅导我们读懂文学书籍的没有整理成文的工具书。在阅读人文社科书籍中遇到问题时,不妨回顾一下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用发散思维将其中蕴含的哲理、逻辑、经验和方法等与所读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可能会豁然开朗,一些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人类世”来临,人类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要精要管用要讲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