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中国人事人才服务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本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创新型经济。
  提升科技原创能力。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先导,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选准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集中布局和规划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实施若干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任务,建设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力求在国家急需的若干基础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
  培育更具活力的创新型经济。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把握绿色、智能、泛在、“互联网+”等发展趋势,共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社会民生发展和城市建设,培育创新“引擎”企业,推动更多产业企业迈进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建设众创空间为抓手,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培育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匹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设计创新政策,进一步优化普惠财税政策,探索新型公共技术采购政策。完善城市创新创业基础条件,加强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加快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创设上海证交所“战略新兴板”和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营造良好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和基础教育,形成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核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从科技领域和经济社会领域同步发力,瞄准各类瓶颈难题和各种制约,争取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会,抓住重点、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改进管理与服务。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对于市场机制能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替代的服务功能,为之腾出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切实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
  构建供需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建立健全供给端的动力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的转移转化通道,破除成果权益归属、转化便利性,以及人员顾虑等关键瓶颈制约。建立健全需求端的动力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引导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引擎”。
  优化政府创新管理。强化顶层设计,改革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评估监督。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分类管理体制,推行“价值观引领、章程式管理、机构式资助、第三方评估”的管理考核模式。改革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把创新业绩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范围,探索建立经济发展的创新效益评价机制,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实施对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容错机制,引入任期激励、股权激励等创新导向的中长期激励方式。

发挥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优势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最大限度发挥上海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优势,开放再开放,集聚全国力量、全球力量参与,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水平,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充分发挥“双自联动”效应。支持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人才、财税、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发挥政策叠加和联动优势。扩大张江示范区范围,推进创新要素和创新资金流动便利化,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建设全球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制度,以更加开放的政策集聚海内外人才,健全以居住证为核心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强化人才创新激励,以“名利双收”效应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深化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规模和能级。大力吸引知名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企业来沪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吸引国际科技组织入驻上海,进一步集聚外资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创新发展。在上海建立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发展浦江创新论坛、工博会、上交会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服务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

打造区域发展的辐射引领极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竞合中形成的,融入和引领了城市群的发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区域发展战略大构架中予以谋划,深化区域间创新协同,承担起辐射引领极的角色。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全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和经济、贸易、金融合作,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进行人才培养、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构建鼓励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环境机制。
  聚焦建设若干科技创新集聚区。全面深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的融合。聚焦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上海南部、北部、东部等区域的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
  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广阔支撑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强区域间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围绕科技创新形成城市群分工与协作体系,加快实现“长三角”从全球生产网络节点向创新网络节点转型。加强创新型城市、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基地间的协同联动,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在全国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上海市科委主任)

上一篇:靠什么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下一篇:改革与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