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综合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新闻

城区蜕变:从偏远农村到区域CBD

来源:中国人事人才服务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镇街一级如何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龙城街道做出了颇有价值的探索。龙城街道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和相关要求,以生态文明为主导,在农村城市化、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治理等领域注入生态文明因子,短短十年间实现了从偏远乡下到深圳东部CBD、从高污染等“老三高”到高端化等“新三高”、从教育落后片区到国际高校集聚区的华丽转变。龙城街道的实践探索,与党的十八大关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精神高度契合。在近期中央启动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观察龙城街道的基层实践,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样本价值。那么,龙城街道的实践路径如何?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究竟有何奥秘?笔者近日通过深度走访,试图从城区建设治理、产业转型升级、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三个维度寻找答案。

城区蜕变:从偏远农村到区域CBD
  10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篮球迷集聚龙岗大运中心,共同观赏来自美国NBA球星的一流球技和追捧华人球星林书豪、原NBA巨星乔丹。也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以大运中心为地标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大运新城,早在十年前还是一片农村田地。
  翻开龙城史,这个伴随着深圳农村城市化改革而生的新街道,2004年一成立就肩负起龙岗区首个农村城市化试点重任。那一年,原深圳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迎来农村城市化重大变革,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一夜之间,两区农民洗脚上田,所有农民都变成了城市居民。
  农村城市化,不是简单地宣布农民变市民、乡镇变街道。如何将落后的郊区变成现代化城区?如何将低端的落后产能变得高端、高质、高大上?如何全面提升辖区民众素质,进而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深圳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去?面临一系列的难题。
  龙城人勇于担当、顺势而为。该街道紧紧抓住深圳农村城市化、特区内外一体化、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机遇,下大力气推动城区建设、治理上水平,努力改变过去“偏远农村”形象。
  “龙口三迁”,是龙城街道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原来位于大运新城的龙口村,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庄,村民大多姓罗。相传200多年前,罗家先祖从江西迁徙而来。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龙口村在1994年、1997年、2007年先后三次搬迁。据相关材料记载,最近的一次搬迁,龙口“老村”和“新村”全部被迁走,原址上建成大运会体育公园。其实,为了大运新城的建设,和龙口村一样,原来的龙二村、红旗村、格坑村等村落都因为城市建设而搬迁。如今,位于黄阁路上的新成立不久的“龙红格社区工作站”,其名字就是缘于龙口(龙二)、红旗、格坑三个地名的组合。正是基于龙口、红旗、格坑等村庄的拆迁,才有了如今现代化、高大上的大运新城。
  新老西村的拆除重建,也是龙城街道迈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位于龙岗区政府斜对面、龙城广场旁边的新老西村,过去是一片旧屋和旧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新老西村就开始筹划旧改,但进展不大,成为70个历史遗留项目之一。2010年深圳特区扩容,龙岗开始推进特区一体化的进程,开始走“高端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之路。龙岗区及龙城街道都要求新老西城市更新项目要进行高水平的规划,并支持引进国内地产开发的龙头企业万科集团。万科对于该项目非常重视,这是该企业在深圳的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为此,万科产品规划设计全部引入世界一流企业。经过城市更新之后,落后的新老西片区已经崛起成为拥有世界级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集群、高尚居住区等多种业态的城市综合体,同周边的三馆一城、龙城广场、世贸中心等公共配套一起,构成了龙岗中心城CBD核心的“城中之城”。
  新老西、龙口村等一大批旧村改造重建,成就了龙城街道现代化的城区。如今,该街道不仅有现代化的街道、高大上的写字楼、特色型的花园小区,还有地标意义的大运中心、国际化的香港中文大学、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名副其实地成为深圳东部核心区。当然,农村城市化不仅要规划建设,还需要科学治理。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如何改变过去传统治理手段,再一次考验了龙城人的智慧。
  随着宜居宜业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落户龙岗中心城(龙城辖地),于是,占道经营、违法广告、非法营运、渣土清运、环卫保洁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不但影响城市容貌,而且影响百姓生活。对此,龙城街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以打造“文明型街道”为抓手,以城市管理年、效能提升年为契机,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工作。尤其是近几年,该街道先后制定和推进52项市容环境管理办法,成立了13个社区城管所,配备了80名市容环境巡查员,规划建设103个商业信息免费发布栏,创新城市文明“门前三包”,成立农贸市场专项管理机构,在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常态化和精细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四手联弹”“六方联动”“五好四美”的城市管理“龙城模式”。自深圳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以来,龙城街道连续九个季度荣获原特区外25个街道第一名。当然,城区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包括违法建筑的整治、交通路网的管治、公共场所的养护等等。
  总的来看,龙城街道在城区建设治理方面,核心是遵循城市文明规律,以城市规划为指导,以生态环保为重点,建设秀美宜居的文明城市。实践中,正是由于前瞻性的规划建设,加上科学的城市治理,才使得龙城片区在短短十年内从深圳的偏远农村变成了深圳东部CBD城区。

转型升级:告别“老三高” 瞄准“新三高”
  经济发展尤其是当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各地迈向城市化、现代化、可持续化的必经路径。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龙城街道和珠三角诸多镇街一样,经历了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初始工业化阶段。2004年,龙城街道成立后,肩负起如何改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老三高”落后产业形态,进而走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等“新三高”产业升级之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任。
  “腾笼换鸟”,是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也是龙城街道自我求变的重要实践。过去,龙城街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拉动,辖区聚集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旧三高”低端企业。如何实现落后产业清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决定龙城经济建设成败的关键。龙城街道坚决实施“腾笼换鸟”战略,为引进高端企业落户腾出发展空间。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该街道共清理淘汰低端企业1477家,腾挪产业发展空间100余万平方米。比如,嶂背工业区是龙城规模最大、企业数量最多的工业区,聚集了大量产业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为推动该片区产业转型升级,龙城街道引进专业机构对其进行了整体规划布局,将嶂背工业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来抓,以打造“产城融合,智慧低碳”的龙岗企业公园为目标推动嶂背工业区转型升级。
  “三城两园”,是龙城街道产业发展的主要布局。早在2010年,该街道就前瞻性地提出了“三城两园”的产业发展设想,即大运城、饮食文化城、汽车城、科技创新园、文化产业园,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和规划指导。五年过去,“三城两园”产业规划构想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参考坐标:大运城强势崛起,与周边社区实现了一体化融合,举办的各种大型高端赛事、展会,吸引了大量的人流、信息流,为大运新城商圈崛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饮食城在整个辖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餐饮区以及散布于各个社区的饮食街齐头并进、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汽车城以国际国内高端汽车文化元素为主题,吸引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进驻,规模聚能效应凸显;科技创新园成为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实现了对龙岗中心城的产业聚集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双轮驱动,以华夏动漫集团、斯达高瓷艺、银波油画为龙头的三家国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已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连成一线,使这片旧园区由内而外发生了气质性改变。
  招财引智,是龙城街道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龙岗天安数码城是一个典型案例。昔日的黄阁坑旧工业区,通过转型再造数码新城,近60万平米的智慧园区已入驻企业300家,年产值达150亿元。入园企业取得专利成果4000多项,员工总数约1.2万余人,其中硕士人数近千人,海归博士和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100人。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战略体系作用下,龙城街道强势引入高新企业,实现产业置换。辖区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从2010年初的3家增长至如今的82家。引资引智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已从2012年的41亿元猛增至2014年的272亿元。龙城街道还实施高端谋划,强力引进“智慧脑库”,先后考察京、津等地,并邀请中科院专家团队前往考察座谈,形成初步战略框架协议,目前中科院深圳(龙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项目,以及包括产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基地等一批附属子项目已经议定落户龙城。
  通过腾笼换岛、招财引智、三城两园等战略推进,龙城街道逐步淘汰了“老三高”落后产业,并初步完成了“新三高”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有了实质性改善。观察该街道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文明是核心主线。正是基于这一主线,该街道在淘汰低端落后产业,在引进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在推动社区经济由单一的“租赁型”向“投资型”“管理型”模式转变过程中,尤其遵循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律,也才有了后面的转型成果。

人与自然:文明常态下的永续路径
  一个区域要实现城市化、现代化,核心要素是人。而在其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程度,更是决定其城市化、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在此层面,龙城街道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以及关于“文明型街道”的探索,在深圳市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以龙岗河治理为例。“龙岗河水流惠州,淘米洗衣泛渔舟;十年一觉繁华梦,何日河清水不臭。”作为龙岗的“母亲河”,龙岗河承载着两岸居民不少美好的集体回忆。在一辈人的记忆中,30多年前的龙岗河是清澈见底的,居民可以洗澡沐浴,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工业的兴起,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使得龙岗河变成了臭水河。如何把龙岗河治理好?在大运会举办前一年,龙城街道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这个重任。龙城治水,难在拆迁。2010年4月,龙城街道启动龙岗河干流治理一期工程龙城段征拆迁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拆迁工作全面告捷。为了让河水变得清澈,龙岗河治理采取了截污工程。即河岸两旁行人所走的平台其实建在了巨大的排水箱涵之上,脚下的箱涵将污水收集后流入横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龙岗河治污的同时,还将10.9公里河段分为四个生态节点进行生态修复。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龙岗河不仅恢复了水清岸绿,还实现了坡固堤稳、水城融合,成为深圳河流治理的一个典范。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龙城街道还体现在对水源的保护、对公园的打造,以及对公共场所的绿化等层面。比如,对于深圳市最大水缸——清林径水库的保护,龙城街道可谓下了大力气。尤其是深圳市政府于2010年8月启动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后,龙城街道对于推动一百多户水库居民搬迁费了不少脑筋。预计到2017年底,清林径水库引水调蓄工程将全面完工,届时,清林径21.4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内,将呈现烟波浩淼胜景。再如龙城公园,它是龙岗中心城的绿肺,拥有189公顷的占地面积,构成11处大小山谷。借助大运会机遇,龙城街道将龙城公园打造成标志性的生态项目。同时,龙城辖区内的道路及公共场所见缝插绿。走在大街上,市民处处可以感受到绿意。据相关数据统计,龙城街道已建成龙城公园、大运公园、龙潭公园等公园30个,加上清林径森林公园,龙城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70.24%,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5.05%。
  其实,观察龙城街道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核心还是龙城人素质的提升以及“文明型街道”的战略发酵。笔者了解到,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断开拓文明发展的道路”的精神后,龙城街道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方位探索打造“文明型街道”,努力为“文明城市梦”的基层实现提供一份可参照的样本。从近三年的实践来看,该街道几乎将生态文明因子注入各个领域,实践成效显著。比如,在社会文明建设上,该街道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完善社区自治机制,全面铺开社区居民议事会建设,所有社区全部完成和谐共建促进会的组建工作,让社区居民当家作主。再如,在文化文明建设上,该街道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利用各种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龙西胸鼓队多次参加国际龙舟赛、全国舞龙赛等大型活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正是由于人的观念、素质的全面升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优化,龙城街道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才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在追求GDP和产业质量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实践经验显得尤为宝贵。

上一篇: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

下一篇:杜润生的农村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