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以法国“五月风暴”为代表的大规模社会运动,被研究者称为新社会运动。这是由分属不同国家、民族、阶级和阶层的成员参加,为实现一定社会目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抗议和反对现存政府及其实行的某一政策的广泛群众性运动。在其后至今的50余年里,新社会运动极大地改变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
建立和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实行温和改革。面对新社会运动中所表达出的各种反对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意识,美英法等国都在维护和建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增强社会认同感。尽管发达国家一直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宣称自己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舆论民主、思想民主的榜样,但是各国都始终掌控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把握着思想意识的舆论导向,言论自由和舆论民主均以维护资本主义“正统”秩序为前提。同时,进行社会改良,诸如普选权的逐步实现,劳动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会运动的合法化,对垄断组织的某些限制,若干国际和平组织的建立等。这些改良在某些方面契合了社会运动参与者的利益和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认同感。第二,强化维护当前政治制度。一方面,尽一切可能宣扬基本社会价值观念,宣扬资本主义优越性,利用现代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稳定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在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前提下,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变革观强调对传统资本主义的复归和对固有价值的重新肯定,实行保守改革,从而给陷入困境的资本主义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社会结构变化调整政党策略,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和边缘阶层的发展是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社会运动强烈冲击了传统政党政治,迫使以阶级为政治认同基础的各政党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扩大执政基础。社会结构变化迫使左右翼政党不得不“中性化”其纲领和政策,向新中间阶级和边缘阶层成员示好,绝大多数政党的主要职能已从搞阶级斗争、夺取政权,转向管理国家、处理和协调各方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在利益分配上和社会关系上,注意化解群体矛盾,缓解社会冲突,致力于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增强政党自身吸引力和凝聚力。各政党努力给党员创造宽松政治环境,积极推进开放性政党建设,加强同基层党员的联系。许多政党通过网站提供党的重要文件,介绍党的组织情况,提供交流平台,吸纳建议,扩大影响。
把国家建设为社会利益调整的主体,宣传建设“公平社会”。西方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效率与公平问题,虽然在制度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但在社会运动的冲击下,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各国都努力发挥国家的利益调节功能,其建设公平社会的一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社会稳定效果。
强调并大力宣传建设“公平社会”。为缓解社会矛盾,各国都大力宣传“公平社会”,使普通民众相信执政党在为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同时,在实践中通过体制化的收入调节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尽量调节和缩小两极分化,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疏通社会利益的表达机制和协调与平衡机制。这些国家意识到,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转型带来了社会成员争取阶层利益和政策参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给传统政治体制带来了压力,一个成熟的政治体制应该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接受并同化新的参与主体,在规范的框架范围接受他们的合理诉求,疏通社会利益的表达机制和建立协调与平衡机制成为舒缓社会矛盾的选择之一。
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面对各种社会运动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冲击,各国都充分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化解和预防,确保其核心社会体系的稳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发展和磨合,其法律制度都比较健全,司法组织机构及相应的各项制度完备。各国以宪法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法律框架体系,既为应对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矛盾的冲击提供了较大的容纳空间,也为政府处理和应对提供了法律支持。尤其在对待个人自由方面,各国法律基本上都在逐步走出资本主义初期那种崇尚绝对个人自由的阶段,力求在公共利益和个人自由之间寻求平衡,这些转变为国家应对各种社会运动提供了法律支撑。另外,行政手段也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补充。
完善政治体制设计,缓冲社会运动冲击。当代西方政体的典型形式是民主制,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多党制或两党制及普选制度。当社会运动冲击来临,执政党首当其冲,其所实行的某些政策往往成为抗议活动的具体目标,多年来各发达国家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社会运动中除执政党、内阁或政府遭到较大冲击之外,几乎未见到抗议运动伤及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由此可见,政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缓冲社会运动打击的“防火墙”,即使抗议活动可能会导致政党轮替、政府下台,短期内仍无法动摇资本主义的根基。
上一篇:学经典贵在联系时代发展
下一篇:打造核心优势成为鲜明思想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