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争是抗日持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抗战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便广泛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然而,国民党却并不重视敌后抗战,其零星的游击战略思想仍处于酝酿阶段,且多为碎片化的主张,远未达成集体共识,更谈不上作为一种战略提上决策议程。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国共军队的配合作战,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在统一战线中影响和推动国民党转变政策,便是其工作的一大重点。抗战初期,作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之一的宣侠父,就利用自己所擅长的游击战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的战术认识,帮助其军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
宣侠父与胡宗南的此次接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逐步实现,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共同御侮的局面基本形成。但与此同时,日本的对华侵略也进一步加剧,并将侵略重点继续指向华北,中日关系在日本朝野发出的疯狂侵华叫嚣声中变得日益紧张起来。对此,胡宗南十分愤慨,“习闻日本侵我种种暴行,极为愤慨,对宋哲元冀察中立化,尤为憎恶,敌忾心特强”,他认识到“中日必出于一战”。但在此时,包括胡宗南第一军在内的国民党部队因很少与日军交锋,基本缺乏对日作战的知识和经验,而即使是那些已经局部开展起来的游击战争,也大多是自发和被迫的,是作为某种局部的战术配合来使用的。因而一旦正面阵地被突破,国民党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游击战抵御日军的功能,日军就可能长驱直入,对敌后毫不顾忌。
在这样的形势下,1937年4月,因日本侵华的加剧,胡宗南奉蒋介石命令率部东移徐州、连云港一带,负责守备苏北海防及徐州各战略要点。胡宗南为了提升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水平,多方招揽军事人才。他知道作为浙江同乡和黄埔同窗的宣侠父知识渊博、文武兼备,对与日军作战颇有研究,便多次邀请宣侠父来徐州考察与讲学。恰在此时,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宣侠父正忙于南北奔走,致力于开展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统战工作。借此机会,1937年8月下旬,宣侠父经由西安到达徐州,竭力推动胡宗南积极抗日。胡宗南见宣侠父到来,非常高兴,待其如上宾,共同商讨对日作战问题。其间,宣侠父述及了应怎样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观点,提出了应当注重通过游击战术对付日军的建议,得到了胡宗南的赞许。胡宗南随即请宣侠父写一篇游击战专论,以作为教育部队官兵的教材。应胡宗南之请求,宣侠父综合其所讲之内容及平时的思考,很快撰写出《游击战争概述》一文。胡宗南阅后,深表认同,当即印发部属学习参考。
宣侠父仅用一天功夫完成的《游击战争概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游击战争的定义、战略地位、战略原则和基本方法诸问题,是抗战初期少有的系统论述游击战争的著述。
1938年8月,《游击战争概述》在西安《救亡》周刊第五期上发表,引起了国民党军事界的称道与文化界的关注。宣侠父的徐州之行和《游击战争概述》一文,无疑对胡宗南的战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胡宗南后来说:“要打日本,只有采取八路军的办法。”
这样,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实现全民族的抗战热潮,有力地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宣侠父利用自己所擅长的游击战术,成功地帮助胡宗南改变了战术认识,影响并推动了其部队的抗日战略思想。之后,在中共的屡次建议和国民党部分将领的提议下,国民党终于在1938年11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确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的总战略。因此,总体上看,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部队之所以一度“倍受鼓舞,斗志昂扬”,在策应作战和攻势作战上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共产党执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国民党施加影响的结果。在中共的推动和影响下,国民党的敌后队伍逐渐得到发展。
然而,由于国共两党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识、战略目的,以及对游击战争原则的认识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最终导致了双方敌后游击武装此消彼长的不同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将游击战争上升为战略问题来对待,始终依靠人民力量,坚持发展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创造出了一系列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最终获得了胜利;国民党却适得其反,忽视游击战的战略地位,甚至错误地将阵地战运用于游击战场,使得游击战的效用大为贬值。
上一篇:纪律处分条例有必要修订
下一篇:为“集体讨论决定”设置科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