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是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美国第一届国务卿、第二届副总统和第三届总统。他起草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杰斐逊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所坚持的民主自治仍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个真理是神圣的和无法否认的: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和独立的,因而他们都应该享有与生俱来的、不能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的保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用“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洛克的“财产权利”,这就有原则性地打破了洛克关于财产权这一自然权利论说的局限性,把广大人民的渴望和要求反映到自然权利学说中来。
在民主参与方面,主张实行普选制。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人民本身才是政府唯一安全可靠的保管者。他认为,人民对政府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人民可自由选择和罢免自己的代表。共和制应是人民的统治,为此他坚决主张实行普选制,使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有选举权。
在舆论监督方面,杰斐逊认为,人民的舆论是民主政府的基础之一,要使舆论保持正确,就必须依靠新闻媒介和新闻自由。早在1799年初,他就写信给麦迪逊说:即将来临的夏天将是“要付出巨大精力和牺牲的时节。发动机就是报纸。每个人都必须以他的钱袋和笔杆子作出贡献”。杰斐逊认为报刊既是科学的朋友,又是自由的保障。报纸能揭露政府和官员的不法行为与阴谋,帮助民众监督政府。他认为只有出版和新闻自由才能提高人民的识别能力。他也承认民众偶尔会被错误的舆论所误导,但很快会觉悟过来。在他任总统期间,受保守派和联邦党人影响的报纸造谣中伤,攻击和诋毁政府的施政方针,但杰斐逊出于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而听之任之,使新闻媒体监督政府的职能得以保存和成长。
在制约政府权力方面,杰斐逊认识到不同的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不同的政党不仅表达人们不同的政见,也是抑制当权党派为非作歹的重要力量。他赞成帮助不同的党派,借助反对党对政府和执政党进行监督。
这位认为“好的政府要依靠法律来稳定民心”的开国者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民主主张的受益者主体并非人民。杰斐逊的民主思想带有一定的激进性质,他虽支持人民反抗政府的活动,但他并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只是基于美国民主建设的需要而向有关政府人员私下提出来的。他虽赋予人民革命的权利,但目的却不是为了人民,仅仅为了警示统治阶级。杰斐逊自始至终都认定,只有“天生的贵族”而非普通公民,才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他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知情、警惕的公众”,而所谓“知情”,仅仅意味着了解某个官员的品行。他希望借助于人民的力量,加快民主建设,以期实现其党派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广大中等资产阶级、种植园主的利益正由于此民主制度而得以保障。普通公民依然难以获得政府职位,绅士阶层的精英社会生活依然在延伸。
性别及种族歧视。杰斐逊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联邦必须被看作是一个巢窟,从这里开始,整个北、南美洲将住满居民。”杰斐逊所谓的“居民”是指人口不断增长的美国白人。他曾宣称在自然法则下一切人生来平等。但他所主张的普选权只针对男性。根据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1784年新罕布什尔州、1791年特拉华等州对于选举权的规定中,几乎所有白人男性都符合标准。在教育内容上,他所提倡的女子教育也仅仅包括法国语言、舞蹈、绘画及音乐等内容,并且女子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这就与人类从根本上实现自由平等的愿望相抵触。尽管他为黑人奴隶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奴隶制仍未彻底废除,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奴隶主。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是杰斐逊本人思想的局限性。
政党政治演变为制度化的两党政治。杰斐逊虽然亲手组建了美国第一大民主政党,但他从未承认过政党政府的合法性。他曾宣称:“我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派别,也不是两个派别之间的骑墙者”,“如果我一定要加入一个党才能进天堂,那我宁可不进天堂”。正如政治学家哈维·曼斯菲尔德所指出的,杰斐逊从来没有想要施行永久当权和临时的政党轮替,他是想利用民主共和党作为工具来击退联邦党。一旦击溃联邦党人的计划,杰斐逊希望他自己的政党也能够安全地隐退,恢复宪法的无党派特性,人民也将“整齐地沿着正常的自由、秩序的道路上前行,并神圣地忠于宪法”。然而事实是,民主共和党并未成为一个“结束政党的政党”,由于对立的政治见解产生冲突,政党反而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了,两党制的轮流坐庄竟然成了惯例,也使国家政策常常摇摆不定,远未实现社会“迅速回归到全面的和谐状态”。
尽管如此,杰斐逊对美国政治模式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他的努力下,总统的职位显示出了民主的色彩;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朝着反精英主义方向发展。然而,杰斐逊的民主构想是理想化的,他心向往之的民主事业或可称之为平民统治的事业。如果不考虑这个国家的其他社会因素,这个构想如果能够实现则会对政治稳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上一篇:关键要把握“四条线
下一篇:“绿色化”引领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