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一项优化公共政策的机制设计

来源: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林伟是中部某省一家农业合作总社理事长,年初老林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3000多亩地,打理这片农田需要不少资金。前阵子,他听说土地经营权可以抵押担保贷款,老林觉得这是个“以地生财”的好机会。
  老林把自己的想法和合作社理事们一说,却遭到大家的反对,大家议来议去,也整不明白这个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天,镇国土所所长黄浩杰来到村里,向他们解释经营权抵押的事:“我今天带来了一本政策解读,你问土地抵押贷款的事,上面说得很清楚。”国土所所长嘴中的政策解读,就是近两年来,各级政府的一项“规定动作”。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意见要求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谁制定,谁解读”,同时建立专家解读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
  从国计到民生,从国家的大政策到百姓的小日子,公共政策的落地,需要一系列机制性保障,政策解读就是这样一项全新的机制设计。
  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去理解政策解读的重要性。一个是民间视角,也就是“老林”的视角。长期以来,老百姓的政策需求更多的是以一种信息需求不对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政策在那儿,老百姓不知晓、不会用,从而束缚了发展的手脚,企业发展亦如此。因此,政策供给不足的背后,其实质是一种政策的供需失衡现象,也就是政策的“脚力”有限,到不了老百姓的手上。另一个视角,是国土所所长的官方视角。公共政策有一种理论,叫作地方科层损耗,说的就是科层制的存在,使得政策传递过程出现“跑冒滴漏”,导致政策的含金量在落地过程中大打折扣,最终实际的社会效益小于预期效益。
  西方国家政府官员与民众长期处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之下,个体对公共政策影响较小。但我国在制度基础设施、公共治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政策执行者的态度取向、利益诉求等都可能对政策产生影响,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政权的科层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灵。
  从这两个视角来看,政策解读作为优化公共政策的一项机制性安排和一项制度化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政策解读已经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各地尽其所能,实现同步解读“零时差”,权威解读“零误差”,系统解读“零死角”,个案解读“零距离”。用老百姓可视、可感、可信、可得的方式,把晦涩难懂的官方语言转换为平易近人的百姓“方言”,无疑是政策传输过程一个良好的机制设计。
  政策解读不仅仅符合经济理性,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理性。说到底,它是公共决策祛魅的过程,一个政策透明化的技术手段。以往,那些连专家都直呼看不懂的政策,需要经过立体多维的解释和说明;以往,那些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秘而不宣的政策,必须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报纸电视、两微一端甚至是田间地头露面;以往那些需要老百姓钻破脑袋去托关系找人才能争取到的特殊优惠,变成一种人人可享的普惠性政策甘霖。
  诚然,政策解读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环节,但兹事体大、不可或缺。对于公共政策来说,这一制度化的安排,可以促进公共政策达至一种均衡状态,即供需均衡、利益均衡以及结构均衡。

上一篇:低失业未必高通胀

下一篇:粮食太多的问题症结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