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中和思想的现代诠释

来源: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生命之魂。儒家文化主导、释道相辅且包容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煌煌数千年,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其以礼为本,视若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标志,讲求天人合一与协和万邦,即便在外交关系上亦尚德不崇武,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记·中庸》开篇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什么?“和”为何物?“中”与“和”的关系如何?以文选德为首席专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课题,有十余名专家参与,历时三年,六易其稿,运用文献典籍的研究方法,进行关于源流、变迁、发展及当下价值等探索,推出了80余万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此书分源流篇、阐释篇和启示篇,作者们结合自身丰富的材料掌握、理论思索和学术追求,在文源深、文脉广、文理杂的传统文化现场与背后,从“中和”的起源、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结构,较全面、系统、集中地阐释中国特色的中和思想,打造成一部具有现实价值的力作。此研究合乎历史的逻辑和事实,体现着“中和”在传化文化中如何自处、怎样融合的气度、格局和传承。
  源流篇以史观的尺度,探析自远古至先秦始,中和思想历秦汉之儒道博弈、魏晋南北朝之玄佛道并起、隋唐之儒释道共荣、宋元明之儒释道融合、清及民国各种思潮所依,皆有不同表现。作者们由对古代、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学人在中和思想上的历史嬗变、学术追求和人生境界,逐一诠解,挖掘其对当时社会格局、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的影响,并由此延伸,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中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如此探求既往,深入诠释,凸显当时而影响后世,则有心成就一部融通中和的中国文化通史。
  阐释篇重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探索中和与王权政治合法性、宗法国家治理的政治关系,对中德思想维度、君子道德人格的伦理影响,同心性哲学、和合哲学的思辨融合,展现历代统治者与思想家们的博弈:君王穷兵黩武、靡费民财、严刑峻法,而儒家强调民本主义、宽猛相济、德行并举;春秋争霸不礼天子而礼崩乐坏,而儒家重构礼乐文化而行中庸之道;儒家倡导仁义智勇的君子人格,而道家讲究阴阳相生的“二气交感”……作者还专门解读历数文化中的“时中”之道、“尊亲之辨”的齐家之道、“和同之辨”的忠君之道、“夷夏之辨”的协和万邦之道,突出历史研究重围,呈现宗法制时代“中”与“和”的种种分裂与重建。
  启示篇着眼过去,推测未来,集中体现可资当代借鉴的中和思想,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人、人与社会及国际关系中的“中”与“和”。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问题,一方面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涉及人类社会内部关系。如何解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作者在现代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重建的研究背景展开探考,追问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危机,析理个体身心和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中和关系,还对人际交往、道德教育、社会治理和国际形态等展开了综合思考。
  作者探究源流,跨越学科,因之阐释,穿越时空,追踪启示,从分析同一性的原始积累到多样性的人文坚守,从历史地理的遗迹寻觅到典籍史书的精华列举,从部落文明的精彩表现到宗教伦理的政治影响,从历史发展的文化潜因到各个时期不同政见的博弈纵横,他们都以一种学术专业性、精细化、深层次的开放思维,思考如何把人类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环境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描述综合到同一个问题上来,充分展示中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脉络,科学寻找中和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影响。
  基于此,本书对于推动富于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的中国中和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展现为一种学术责任、一种历史趋势、一种伦理自觉。

上一篇:强化党委办党校的主体责任

下一篇:战争实践倒逼美军联合作战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