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施密特

来源: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20151110日,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作为联邦德国前总理和重要的政治家,德国人以多种形式表达对施密特的哀思。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施密特去世的消息也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推动德中关系进展
  施密特是德中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其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与中国密不可分。施密特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早在1969年刚出任德国国防部长时,“中国在我的政治考量中就已经占有重要地位”。1971年,身为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力促总理勃兰特与中国建交。1975年,就任德国总理第二年的施密特访问中国,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华的德国总理。离开总理职位后,施密特不仅出书立说,纵横捭阖,继续推动中德关系的不断发展,还十余次到访中国,参观访问、会见老友,十足一个常来串门的朋友。
  施密特是中国历史的读者和当代中国的点赞者。因为利益关系说中国好话,特别是当面说好话的西方政治家不在少数,但施密特不是这种政治家。前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曾表示,在他认识和了解的西方政治家中,“施密特对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研究、判断和理解,是最全面、客观和深刻的,令人敬佩”。也就是说,施密特认为,中国必将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判定,不是源自德国或欧盟的区域集团利益,不是政治家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而是来自其渊博的历史知识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深刻分析。施密特连续推出了三本有关中国的重要著作:1987年,施密特推出了《大国和它的领导者》,回忆并详细记录了与苏、美、中三大国领导人的谈话内容和个人评价;2004年施密特出版了《未来强国》,在对当今世界各种力量的较量博弈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施密特作出了中国将是“明日世界的赢家”的结论,并对中国基于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给予充分的肯定;2006年完成的《与中国为邻》,根据梅兆荣大使的介绍,这本书被德国媒体誉为关于中国的“真正的知识宝库”,是“现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此书提醒读者关注中国这个“最新的邻居”,因为中国和欧洲的未来将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底,施密特以95岁高龄,还为《习近平论治国理政》一书写了书评。施密特在书评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必须为此找到自己的道路重新成为世界强国。”
  施密特还是中国的诤友。施密特不仅理解中国和中国领导人,而且也不讳言他的不同观点。1990年,施密特以私人身份访华时,曾对邓小平说,“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我们可以谈真心话”,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放弃改革路线”。这次访华回国后,施密特受到了国内的很多批评指责。即便如此,施密特也从不畏缩。他在回忆中说:“用西方民主的宪法标准去衡量中国和邓小平,并且要求中国实现它还无法达到的那些标准,这是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的表现。”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施密特从1975年首次访华,至今已满40载,共15次访问中国。施密特与不久前去世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样,是会见过历代中国领导人的外国政要。施密特在1975年访华时,毛泽东接见了他。施密特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也是第一位访华的西德总理。他在《理解中国》一书中,对于中国领导人、两岸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真知灼见。
  后来,施密特在访华中四次受到邓小平的接见。邓小平的坚毅性格和办事干练的风格,给施密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施密特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这个人。”
  2012年5月,施密特在访华期间,见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去年底,施密特这位耄耋之年的德国前领导人在题为《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章中,肯定习近平治国理政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同时,施密特批评说,“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施密特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欧洲人——以及整个西方——要把中国的独立自主看作是平等的并加以承认和尊重。”“中国人对自己几千年文化和当今国家繁荣的自豪感以及他们日益增长的自信心,在我看来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如果认为这是一种进行决斗的挑战,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上一篇:以《用户思维》改进网上政务服务

下一篇:党校办学必须突出主业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