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思想源

您的位置 |首页>>思想源

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来源: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 点击数:1 【打印】 【返回】

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记者:娄省长您好!2015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强调,陕西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实现追赶超越。李克强总理也要求陕西当好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在新常态背景下,陕西应如何突破对资源的依赖,塑造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品牌?
  娄勤俭:陕西处于“一带一路”的核心位置,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必须结合谋划“十三五”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在一些优势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或实现重大突破。建设新高地,产业必须上台阶。油气当量第一大省和原煤产量全国前三的优势,支撑了陕西多年高速增长。在新常态背景下,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波动的日益显现,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尤其要推动基础好、有优势、潜力大的领域跨越发展。
  以深度转化为重点,打造国家级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通过提高资源回采率、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等举措稳步扩大一次能源产能,同时以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投产为契机,加快建设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等一批深度转化项目,构建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四大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围绕煤电一体化加快建设陕北坑口电厂,优化关中热电联产布局,启动建设陕南支撑电源,建设至河北、山东、江西“两交一直”特高压输电通道,打造“西电东送”重要电源地。抓住兰炭进入京津冀市场和国际镁业联盟看好陕北资源的机遇,突破关键技术,建立行业标准,促进兰炭、镁合金等产业规模效益同步提升,把陕北建成绿色循环载能工业区。
  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加快壮大新支柱产业。发挥世界先进的三星存储芯片项目达产和上百家配套企业落户的优势,打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挥聚集全国30%航空产业研制生产能力的优势,建立地方与央企、跨国公司合作新机制,建设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咸新区国家航空城实验区和汉中航空智慧城,推动航空及航空服务业跨越发展。发挥陕西地处我国几何中心和西安的高速公路、铁路及航空枢纽优势,进一步完善立体化交通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大宗商品、农产品和保税四大物流体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
  以国家级杨凌示范区为依托,抢占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陕西以小偃6号、莎能奶山羊等为代表的优良品种一度享誉全国,面对农业现代化对种业的新要求,我们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通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和商业育种联合体,推动粮食、生猪、果业等品种培育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现代“种业硅谷”,再现陕西种业辉煌。要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苹果矮砧栽培、高效节水灌溉、畜牧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重点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为纽带、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智慧农业、订单农业、精准农业加快发展。随着农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已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在农业合作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要在此基础上,依托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旱作农业、畜牧养殖、先进农机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围绕苹果、猕猴桃、茯砖茶等优势品种,积极参与国际农业规则和标准制定。

探索内陆自由贸易新模式
  记者:我们知道,陕西拥有我国第一个国际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也居于全国前列,但经济外向度则是一块短板。对此,陕西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短板,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娄勤俭:产业上台阶必然带来贸易大发展。我们要在新高地建设中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体制,努力走在内陆地区开放最前沿。
  结合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三大层面构建外向型经济合作平台。整合优化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推行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不断推出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争取获批国家内陆型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16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7个省级开发区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打造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快建设中俄、中哈、中韩等一批经济合作园区,形成“一带一路”跨境经济合作聚集区。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一方面,紧扣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我省结构调整需求,在已有74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基础上,围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强化定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另一方面,要在对外投资涉及80多个国家、与中亚国家建设100多个合作项目的基础上,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中亚、澳洲、非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共建智能制造、航空、汽车等产业园区,再造一个“海外陕西”,不断扩大我省经济版图。
  着力推进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倒逼制度创新,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要创新投资准入和境外投资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离岸金融和融资租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备案制为主放宽对外投资限制。要改革海关监管体制,推进与相关省区市海关通关一体化,促进国际换装和多式联运有机衔接。要不断健全服务机制,大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开辟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突出强调了创新的发展理念。您刚才指出,陕西要建成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那么,在创新发展上陕西有哪些具体措施?
  娄勤俭:开辟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是国家为发挥陕西科教优势赋予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用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创新型省份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巨大红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把创新驱动纳入新高地建设全过程。
  围绕产学研一体化搭建创新平台,促进院校和企业无缝对接。一是大力推广成功创新模式,包括西安光机所创新团队创办企业、西北有色院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延长集团整合科研院所等模式,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二是探索科技、教育与企业结合新样板,重点抓好以西安交大和西咸新区为支撑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搭建集科研教育、成果转移、企业孵化为一体的世界一流开放性创新平台。同时创新经费保障机制,支持高校紧扣经济发展需求创建一流学科。三是依托众创空间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支持所有高新区、理工类高校、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双创”孵化平台。
  围绕成果尽快转化强化中试环节,促进研发和量产无缝对接。针对科研与企业脱节、中试与量产断档问题,陕西在汽车、高端化工、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九大领域,启动建设了20个省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土地供应、金融信贷、跟踪服务等支持力度,优先将国有科技风险投资用于中试,鼓励企业增加投入比重,支持省内法人单位申报中试项目,促进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知识产权明晰、能够较快形成产业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
  围绕机制创新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促进创新要素与市场无缝对接。把健全服务体系摆在首位,以创新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规划引领、财税补贴、转化激励等举措,培育壮大咨询、中介、交易等服务机构。把拓宽资金来源作为重点,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扩大陕西天使投资基金总规模,支持省市高新区、开发区设立专项基金,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把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关键,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激励机制,特别要健全与贡献相匹配的收益制度,完善股权激励、分红奖励、销售收入提成、成果处置收益等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塑造增强文化自信新样板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十三朝古都西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底蕴深厚,是陕西省耀眼的文化名片。在未来发展中,陕西将如何进一步利用好自身的文化优势?
  娄勤俭:文化自信既是新高地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支撑新高地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不单是你提到的西安,我们陕西还拥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国地理的标识等众多的优势。今后,陕西将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统筹推进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体制改革与文化交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贡献陕西力量。 (下转2版)
  (上接1版)
  塑造知名文化品牌,彰显陕西文化独特魅力。一是叫响公祭黄帝陵品牌。建好黄帝文化园区,精心举办清明公祭黄帝陵活动,加快推进黄帝陵和公祭活动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进一步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二是发掘宗教文化品牌。挖掘展示道教圣地楼观台和佛教六大祖庭的文化底蕴,运用宗教的积极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做强红色文化品牌。把弘扬延安精神与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用现代化手段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提升丝路文化品牌。发挥与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优势,共同开展考古研究,共同塑造丝路旅游品牌,共同建设中亚教育培训基地,不断赋予丝绸之路精神新内涵。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文化发展驱动力。抓住国家第十一届艺术节在陕举办的机遇,根据资源分布和发展需要实施一大批重大项目。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建好陕西大剧院、陕西新图书馆、陕西广电传媒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每个县建设一座标准化体育场。二是精品旅游景区项目。打造秦兵马俑、法门寺等高端历史人文旅游景区,提升太白山、黄河壶口等自然山水风景区,通过建设沿黄河公路等举措促进相关景区联动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数字出版、动漫创意、中医药养生等十大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四是文化精品创作项目。整合各类文艺创作资金,健全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挂职锻炼、重大文艺题材创作全国招标等制度,重振长安画派、西部影视、文学陕军、陕西戏剧雄风,推出更多有陕西特色、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催生文化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目前陕西文化市场主体规模总体较小、竞争力还不够强,必须通过体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创新活力和外向发展活力。要加快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陕文投、陕西传媒集团等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文化旗舰企业。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举措,支持民营、中小微等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为各类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创建宜居宜业新范例
  记者:陕西地处内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大,政府在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部署?
  娄勤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城镇体系,既是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基本支撑,也是重要内容。我们按照绿色化的要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生态安全新屏障和“一带一路”重要的城镇带。
  坚持系统治理,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盛景。历史上关中“荡荡乎八川出流”,孕育了古长安的繁荣,但数千年过度开垦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影响。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运用系统化思维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逐步偿还千年历史旧账。统筹实施秦岭保护、渭河治理、汉丹江综合整治、治污降霾等生态建设工程,特别要按照“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思路规划建设各区域水系,打造“百万亩森林”和“百万亩湿地”,建设秦岭中央森林公园,不断强化陕西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屏障地位。
  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国务院批复设立我国唯一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明确要求陕西先行先试。我们将通过典型示范推进全省城镇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新范例。一是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上创新。适应西部地区1亿人就近城镇化的需要,合理划定城市边界,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大力发展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功能互补的城镇群,加快建设城市间轨道交通设施,促进要素流动和人口聚集。二是在延续历史文脉上创新。顺应陕南、陕北、关中不同的山水格局、历史脉络和发展实际,统筹推进城镇建设与大遗址保护、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传统古村落保护,尤其要积极推进统万城、汉长安城、两汉三国等大遗址保护,给后人留下更多历史记忆。三是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创新。近年来陕西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特别是深入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有40多万户群众搬到了远离灾害、交通方便、设施完备的新型社区。下一步,我们将把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有机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让农村居民不远离乡土就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上一篇:英国能源革命的运行设计

下一篇: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